彭华寿是我奶奶彭贞?的父亲,我叫外太公。外太公是福建省光泽县止马乡仁厚村山坳自然村人。据1994年版《光泽县志》记载:“彭华寿生于清光绪七年(1881),父亲经商兼有田产,家庭生活较富裕。彭华寿童年时在农村私塾读书5年,初具阅读医学书籍的能力。光绪廿四年(1898),拜当地名老中医彭祖德为师,苦学6年,深得其医术真传。光绪三十年(1904),他开始在家乡山坳开业行医。结合临床实践,精读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医学经典和《陈修园三十六种》《冯氏锦囊》等名家专著,博采众长,精益求精,自成一格。他精通内科和儿科,兼通妇科,医疗效果显著,求治者日众……”
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外太公行医的故事,至今记忆犹新。解放前到新中国成立后,外太公一直在老家山坳行医。因外太公医术精湛,妙手回春,求医者众多。山坳与江西省黎川县厚村公社交界,患者中江西的占有很大比例。1954年,外太公响应政府号召,参加止马中医联合诊所,期间传染病“麻疹“暴发,患者挤满了疹所。那段时间,外太公从天亮看病到小半夜,直到最后一位患者离开才休息。1956年,75岁年迈的外太公离开止马中医联合诊所,回到山坳承办起卫生保健站。1959年经福建省卫生厅评为省名老中医。外太公治病遵从《内经》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的原则,善于从复杂的症候中准确分析出最根本的病因,然后定出治法,对症下药。在各种治法中,外太公最重视“和解法”,能灵活运用“和解法”中最基本的方剂小柴胡汤。父亲说外太公常讲:“纯火纯寒的病很少,寒热错杂的病较多。”外太公在治病时,最注意调理阴阳,和解气血。因此,外太公“小柴胡汤”运用的神乎其神。1961年,外太公应邀到光泽县城为时任光泽县委书记段政治病。段政久病风湿,筋骨、肌肉、关节等部位长期疼痛、酸麻,伸屈不便,行动困难。经本省地各大医院多次治疗,均未见明显疗效。外太公根据上述各症侯以及段政日常生活习惯、工作环境和身体状况,经过再三分析,认为段政所患的病主要由于油腻阻积于内,风寒湿浸袭于外,且身体肥胖所致。外太公综合运用和解、消导以及祛风寒湿诸法,药剂以“独活寄生汤”“保和汤”“小柴胡汤”和“羚羊钩藤汤”为基础,或分或合,或加或减,视病情的变化而定。由于治疗得法,段政的病,数月痊愈。1962年地委有一位领导也因风湿病困扰而无法工作,经外太公治疗后同样很快恢复健康。
我家人口多,母亲体弱多病,家境相对贫寒。记得小时候最爱跟奶奶去山坳外太公家“打秋风”。虽然要走十多里山路,但外太公家好吃的东西多,可以解馋,并不觉得累,住下还不肯离开。那时候物质匮乏,能填饱肚子就不错,而外太公家冰糖用缸装,粽子在房屋上挂满了十多根竹竿。奶奶说是外太公帮人治好了病来感谢的。我和奶奶离开外太公家,外太公总是叫外太婆大包小包让我们拿个够。
父亲说,外太公心地善良,救人为怀,行医数十年,每遇病人病情严重,家境困难,外太公常常不收或少收医疗费。1962年,已是81岁的外太公还听从政府安排到止马卫生院给人看病。期间曾为一因贪食药死的鱼中毒发病终致肝硬化的患者官甘治病,仍然用外太公最拿手的“和解法”,以“小柴胡汤”为主药,外加郁金、当归、银花、葫壳、生芪等活血、利水、解毒、消肿的药物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康复。1962年江西茶亭有一缝纫工涂金荣,身患重病,至南昌就诊,经省医院初诊为“胃癌”,需缴住院费千元以上。那时的千元是天文数字,涂无力缴款,只好向外太公求诊。外太公热心地把病人安排在自己家中,用自创的“验方”姜、附、苓、术加旋复花、代赭石、玄明粉等药为病人治疗,细心观察病变,调整药剂两个月。病情稳定后,好言相慰,嘱病人回家按时按方,坚持服药。经过一年多的治疗,病人终于恢复健康。
父亲说外太公收徒严谨,一重品德,二重灵活。外太公一生仅收数徒。他对学徒学习要求严格,常告诫他们说:“治病救人,必须尽心尽力,对复杂重症,尤应重视,不要出现任何差错,夭人生命。否则以济人之事,反以害人,问心何以自安?”数徒中,他的高足廖祥麟最得他治病的秘法,也是光泽医院享有盛名的老中医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外太公被清洗回家,接连的批斗,不久便病逝。我跟奶奶去给外太公吊唁,为外太公吊唁的队伍排的长长的,许多都是外太公治好的患者,感念其救命之恩。如今想起外太公,若不是荒唐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或许外太公还能多活几岁,那该可以多救治多少人呵……
(寇贤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