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梦见自己儿时贪婪地吃苦楮糕的景象,醒来嘴角还挂着口水。
我的家乡在闽北山区,记忆中的家乡山林里生长着许多苦楮树。苦楮属常绿乔木,树高可达20米,叶片呈椭圆形,四五月开花,十月结果,果实指头大,略扁圆锥型,与锥粟相似,去其薄薄的褐色果实外壳,内里的果肉白色,取其淀粉可做苦楮糕,也叫苦楮豆腐。
每当秋声响起,经霜的苦楮果就成熟了。这个时候是孩提时最快乐的时候。伙伴们背着竹背篓,带上奶奶准备的菜饭团子,沿着崎岖的小路向山林进军。
到了苦楮林,伙伴们就四散开来,各自在地上寻找苦楮果。由于苦楮果实小,有的可以直接在地面上拾到,但多数需要拨开落叶才能拾到。找乐子是小伙伴们的天性。地上的苦楮果拾完了,我们就爬到树上摇晃树枝,成熟的苦楮果就会被摇落到地上。如果哪个伙伴找到老鼠洞,就会惊呼,兴奋地跳起来。这是因为聪明的老鼠储存苦楮果作为越冬的粮食,有时一个老鼠洞里可以掏到一二斤,乃至三四斤的苦楮果。伙伴们渴了,自有山泉解渴;饿了,用山泉水就着菜饭团子填肚子。一天大约可以拾到10斤苦楮果。
苦楮果经太阳一晒,裂开口子,把裂口的苦楮果放进石臼里,用木头锤子轻轻地锤打,薄薄的褐色果实外壳与果肉分离,再用风车扇去外壳,剩下白白的果肉。
做苦楮糕与做豆腐相似。先把果肉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,让干果充分吸饱水份变软,再用石磨如磨豆腐一样细细地磨成浆,之后放到大铁锅里煮,过滤去渣,一直煮到浓稠为止,用铁瓢舀进竹制的盘子里,待凉后用菜刀割成方块形,就成了苦楮糕。
记得自己最早卖苦楮糕时是六十年代,才9岁。现在的儿童,9岁有的还要喂饭,而我已在为家庭分担重任。天刚蒙蒙亮,我就挑着木桶里盛着的苦楮糕,和7岁的妹妹到离家家5里早市上卖。奶奶是当地远近闻名做苦楮糕的好手,所做的苦楮糕细嫩,没有渣,吃起来口感好。听说是奶奶做的,顾客纷纷来买。我忙着掌称,妹妹忙着收钱,不一会儿,一担苦楮糕就卖完了。
苦楮糕的吃法很多,一般像煮豆腐汤一样,放上点大蒜叶或是葱花,比豆腐好吃,没有豆腐的豆腥味,却有豆腐无法比的山野的清香,一吃就是一大碗才解馋。最好吃的做法是,把苦楮糕晒干,同猪肉大蒜一起煮着吃。猪肉大蒜煮的苦楮糕既润滑带有蒜香,又有韧性耐嚼,想吞下去,又舍不得,久久地在嘴里细嚼品味。可惜的是,那时家里穷,猪肉煮苦楮糕,如果不是逢年过节或是来了客人是吃不上的。苦楮还有一种吃法:将含壳的苦楮果与黄豆同炒,吃一粒剥去外壳的苦楮果混合着一到数粒黄豆,如此能在味觉上减少苦楮果的苦涩,又能品尝到苦楮果的清香和黄豆的浓香交融的味道,一吃起来,舍不得放手,回味无穷。
由于苦楮树生长期长,到结成果实需要十数几十年时间。由于过度的采伐,山林中树龄长的苦楮树已不多见。现在市场上很难碰到买苦楮糕的,偶然遇上卖过几次,但总吃不出以前的味道。一来是苦楮糕里参了其他东西,不纯正;二来是手艺没有奶奶好,渣没有全部过滤透;三来也许是现在食品种类丰富,可选择吃的东西多,口味发生了变化。
但不管怎样,我仍然怀念儿时的苦楮糕,即使是梦也香甜也过瘾……
(寇贤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