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读史使人明智,读文使人灵秀,读数学使人严密,读物理学使人深刻,读伦理学使人庄重,读逻辑学、修辞学使人善辨……读书好处多多。
我爱读书受到父亲的熏陶。父亲是个苦孩子,旧社会给地主放牛,吃不饱、穿不暧,还常常挨打。解放后,父亲上了夜校,由于好学有点文化,当上了大队的干部。父亲文化不多,却买了许多小人书。我爱读书就是从小人书开始的。
到了初中,学校图书室就成为我的天堂。虽然藏书不多,但在图书室读到了《闪闪的红星》、《高玉宝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、《林海雪原》等书籍。文革时期读高中,那是文化荒芜年代。幸好我家住了一位广西来的砍木棍人,他当过广西南宁市文化局的处长,错划成右派,因忍受不了“牛棚”的不自由的生活,以及人们的白眼逃出来的。他看到我酷爱读书,就把随身带来的《红楼梦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呼啸山庄》、《静静的顿河》、《约翰.克利斯朵夫》等名著借给我看。缺书的年代,那二十多部古今中外名著为我少年的头脑注入的知识的养分。
文化大革命结束时,我高中毕业,当了一名小学民办老师。那时月工资只有16元,加上大队补贴10元,还不足30元。但我每月都用上10元以上买书。爱读书的人就爱买书。记得一次去县城开会,会议结束后飞奔书店,看见自己喜欢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和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,摸摸口袋仅有7元钱。踌躇了一会儿,还是花6元钱买了喜爱的书,留1元钱买车票,只好委屈肚子挨饿。由于爱读书,文化根基不牢的我出人预料之外地考上了建阳师范。那时,我对读书订了规定:无论寒暑,每天必须读到12点才能睡觉。书读的多了,思考也多,就萌生想写点东西。师范读书期间就曾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诗歌、散文。
由于我有一定的文字能力,1993年调到李坊乡报道组,之后任党委办主任,后来调到县政府办,先后任综合科长、分管文字副主任,再后来到了人大工作。我深有感触的是,这些工作上的变动,得益于自己爱读书。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:“三日不读书,便觉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。”我无论是在哪个岗位,无论工作再忙,每天都会挤出时间来读书。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,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。这么些年来,在全国、省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报道近1000篇,各类文学作品50多万字,获得全国、省、市级奖励10多次。
养性莫若修身,至乐无如读书”。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,陶冶情操,努力读书大有裨益。但“书犹药也”,我们在倡导读书的同时,切不可乱读。好书如补药,开卷有益;坏书如毒药,残害身心。只要多读书、读好书,我们的道德、情操、人格就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,即使老了,退休了,也仍然要坚持读书,丰富退休后的精神生活。
(寇贤华)